——2023年7月27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北京市财政局局长 韩 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2023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3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力提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面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管理使用效益,集中财力保障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改革落实落地,全力服务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努力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财政贡献。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财政收入质量排名全国第一。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稳增长政策措施持续显效,经济发展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推动财政运行回稳向好。今年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逐步回升,特别是二季度叠加上年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376.6亿元,增长12.9%,剔除留抵退税等不可比因素后,与全市上半年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年度预算的56.8%。全市地方级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7.0%,收入质量排名全国第一。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地方级税收收入连续3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三大主体税种占全市收入比重均有所提升。上半年,全市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2937.3亿元,增长16.1%,二季度以来延续两位数增长态势,主要是由于本市经济加快恢复,以及上年4月开始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形成较低收入基数。三大主体税种全部实现正增长,占全市收入比重较2021年同期(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前)有所提升:增值税在留抵退税低基数影响下实现快速增长,完成944.6亿元,同比增长79.2%;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4.6%,较一季度提高3.9个百分点,主要是制造业、信息软件、科技服务等企业产品和服务销售额快速增长带动;贡献全市收入的28.0%,较2021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在重点财源带动下实现正增长,完成909.9亿元,增长1.5%,主要是科技信息服务等信息头部企业业务拓展、利润增加,扭转了4—5月下降态势;贡献全市收入的26.9%,较2021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在汇算补税带动下实现微增长,完成407.7亿元,增长0.8%,较一季度(-1.2%)提高2个百分点,主要是二季度按规定集中汇算清缴上年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贡献全市收入的12.1%,较2021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二是重点行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各重点行业财政收入均呈向好态势。上半年,财政收入贡献前7位的重点行业为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制造业、批零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合计贡献全市收入的77.3%(较一季度74.3%提高3个百分点),支撑作用稳中有升。首都产业转型阶段性成果逐步显现,重点行业财政收入均呈向好态势,其中:科技服务业(56.8%)、商务服务业(22.4%)、信息服务业(22.2%)三大服务业在科技创新驱动因素带动下,财政收入增幅均超过20%,增幅较一季度分别提高19.7个、11.0个和1.7个百分点;制造业(12.2%)在同期留抵退税低基数和制造业企业生产逐步恢复带动下,财政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较一季度提高6.3个百分点。金融业(4.1%)、批零业(4.3%)财政收入延续二季度以来正增长态势,增幅分别较一季度提高5.7个和9.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财政收入(-3.3%)仍呈负增长态势,但在二季度加快房地产项目土增税清算带动下,降幅较一季度大幅收窄18.2个百分点。
三是中心城区地方级收入增长平稳,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地方级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中心城区地方级收入合计完成2282.1亿元,增长8.5%,呈体量大、增速稳的运行特点;城市发展新区地方级收入合计完成835.2亿元,增长15.6%,主要是加快土增税清算和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带动;生态涵养区地方级收入合计完成190.3亿元,增长28.4%,主要是部分重点企业经营效益提升等因素带动。
四是财源主体数量持续增长,高质量财源增收贡献突出。上半年,全市新设企业15.1万户,户数同比增长28.1%,延续活跃态势。新设企业中,科技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等新设企业增长较快,合计占全市新设企业的比重超过7成。全市财政收入前1000户企业贡献地方级收入的50%,较上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收入同比增长30%,为全市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地方级收入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拉动引领作用凸显。
2.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较高强度。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求,加大财政资金资源统筹、盘活、优化调整力度,开源节流、有保有压,做好对全市重点领域工作的资金保障。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76.1亿元,增长5.4%;完成年度预算的53.8%,超过时间进度3.8个百分点。
其中:教育支出592.3亿元,增长7.4%,主要是着力打造首都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高校布局优化调整,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等。科学技术支出316.0亿元,增长5.9%,主要是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顺利举办中关村论坛、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活动,加大智能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投入,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国家实验室等科创主体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99.2亿元,增长14.0%,主要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对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支持力度,加快“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支持开展系列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等,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加快复苏。卫生健康支出424.3亿元,增长8.3%,主要是继续支持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有效服务保障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由市中心向各区均衡布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救治和服务能力。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3.4亿元,增长3.2%,主要是加快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同时,加大失业保险基金促就业政策落实力度,多举措支持就业。
(二)其他三本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747.6亿元,下降16.3%,主要是上年实行“集中公告、集中成交”(双集中)形成同期高基数;今年为激活土地市场、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延长了土地价款的缴纳期,部分上半年已成交土地价款尚未入库;完成年度预算的37.3%。支出1198.9亿元,下降27.3%,主要是上年同期各区集中土地收入化解隐性债务形成支出高基数;完成年度预算的46.7%。
上半年,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3.3亿元,下降17.9%,主要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以企业上一年度利润为基数核定,2022年市属国企利润受经济形势、疫情变动等因素影响,利润有所减少;完成年度预算的98.6%。支出14.0亿元,下降21.2%,主要是部分国企改革事项尚在论证阶段,暂未形成实际支出;完成年度预算的28.7%。
上半年,全市社保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088.5亿元,增长11.2%,主要是缴费基数增长及阶段性社保费缓缴政策到期后恢复正常征缴;完成年度预算的48.9%。支出2022.3亿元,剔除上解中央调剂金等因素后,用于支付个人待遇的支出增长3.6%,确保及时足额落实好各项社保改革,大力支持促就业稳就业工作;完成年度预算的44.6%。
二、上半年财政改革管理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把开展主题教育当做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落实落细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
一是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增能。继续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继续按规定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减收失业、工伤保险费;将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统一提高至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助力市场主体减轻资金压力、纾困发展。大力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统筹失业保险基金、就业专项资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资金,支持开展招聘专项行动、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宣传等就业服务,推动大学生、退役军人、“4050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快实现就业。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在对中小微企业继续实行采购“优先”、预留“加额”、资金“快付”等措施带动下,全市政府采购授予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251.0亿元,占全市政府采购金额8成,高于国家要求40个百分点。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与财源建设联动,结合北京市营商环境6.0方案有关部署,市财源办指导各区围绕产业促进、人才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走访服务全市6330户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支持企业拓展凯发官网入口的业务范围,助力财源发展“稳存量、拓增量”。
二是统筹推进消费、投资协调发展,加力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继续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落实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车辆推广、乘用车置换新能源车、二手车扩大流通等资金支持政策,加速汽车消费潜力释放;优化发放观影补贴、京郊住宿和京彩绿色消费券等时间节点、适用范围等,支持开展“京彩端午”等多项消费季活动,促进“商文旅体”消费融合发展;完善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直播电商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市网络消费市场扩容提质。用好、管好新增政府债券资金,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遵循“保重点、调节奏、强统筹”的原则,足额使用中央批准本市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1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68亿元、专项债务949亿元),集中用于支持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临空区产业园,以及交通枢纽基础设施等148个项目,更好发挥政府债券拉动投资积极作用。
三是强化财政产业政策协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实验室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北京科创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募、投、管、退”管理方式,助力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等科技产业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形成强劲活跃的经济增长引擎。积极支持“两区”建设,落实落细中关村自立自强重点税收优惠等高含金量政策,对标国际先进经贸规则,积极探索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2.0方案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安排。合力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推动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支持创业群体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政策制度体系,着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四是增强民生福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支持现代种业、菜田生产、生猪养殖等农业产业发展,强化粮食保障能力;足额保障好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确保全市蔬菜、粮油蛋奶等生活必备品价格平稳运行。筑牢城市安全运行防线,积极筹措城市更新补助资金,支持各区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更新电力、燃气等配套设施,上半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开工186个、老楼加装电梯开工571部;支持各区尽早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加强应急抢险物资储备;推进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提升特大城市安全韧性治理水平。加大对基层财政支持力度,上半年,市级财政对各区转移支付达到1659.3亿元,同比增长6.4%,高于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1个百分点;进一步推动财力下沉基层,新增政府债券区级份额同比增长23%,占全市债券限额的85.2%,更好地支持各区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强化各区库款管理,科学把握库款资金调度节奏,优先保障各区“三保”等重点支出,确保基层财政运行安全。
五是严肃财经纪律,织密筑牢财政资金安全屏障。强化重点领域绩效评价,涵盖民生重点领域、“两重”项目、重大政策跟踪评价、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支出类型。加强预算执行支付动态监控,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依托,通过动态监控及时发现不合规支出,纠正资金使用中的违规问题,加强监控结果信息的共享共用,做好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同,推动“五类监督”协同发力。织密筑牢财政资金安全屏障,严格开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聚焦减税降费、基层“三保”、地方政府债务等9个领域,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全市债务风险监测,落实偿债计划,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上半年本市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特征,但需求不足制约依然明显,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依然存在,下半年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经济、政策环境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财政运行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部分经济指标仍处于恢复期,相关支撑行业财政收入仍低位运行
上半年,全市房屋新开工面积、二手住房成交均有所下降,房地产业财政收入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态势。消费复苏内生动力不足,批零业财政收入仍处于低位运行。金融业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行业财政收入仅增长4.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
(二)下半年财政保障压力仍然较大,收支仍处于“紧平衡”态势
为加力巩固经济回升态势,促进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民生,年度执行中,中央及本市新出台了部分重大支出政策,需要财政做好资金保障;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城市更新等方面资金需求增加,财政收支“紧平衡”仍然持续。
(三)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
从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看,促消费等部分领域政策合力和集成效应需要进一步增强,支出政策精准性有待提高;文化、节能环保等部分领域和单位的资金执行进度偏慢,未形成对相关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部分政府债券资金项目进展缓慢,未形成有效实物工作量,对稳经济、促投资的拉动作用仍需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市政府及各部门将继续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人大依法监督下,认真谋划好下半年财政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财政改革管理不断取得新成效,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体现主题教育的学习成果。
一是积极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综合效应,全力支持经济持续向好。推进财源建设与“服务包”机制协调联动,继续通过走访服务收集、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稳定企业在京发展。围绕高精尖产业集群及专精特新等行业、科技型潜力企业,做好优质潜力财源精准服务工作,提升财源转化成效。精准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适应需求变化,优化促消费政策实施细则,创新开展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推动实体、网络消费协同发力,充分挖掘消费市场潜力。强化有效投资关键支撑作用,在重大项目调度推进、要素保障和项目储备上发力,加快政府债券资金、基建项目资金支出进度,形成有效接续投资。积极发挥“财政 金融”等政策协同效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投入方式,综合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投资基金等财政政策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促进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间的协同联动,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
二是更好统筹财政政策、资金资源,提高财政综合配置效率。集中财力聚焦保障全市重点工作。加大政府预算、单位自有资金、债券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等各类资金统筹力度,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支持“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两区”建设、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做好下半年服贸会等重大活动服务资金保障。强化厉行节约要求,把政府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继续严控一般性支出及非刚性非必要支出,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及时收回执行进度慢或短期内不再执行的项目资金,统筹用于新增重点事项;深入盘活存量资产,完善资产调剂共享的公物仓管理机制,深入推进行政事业资产调剂共享;严控预算追加和调剂,督促指导部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持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研究制定预算调剂管理办法等,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完善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加大非财政拨款资金统筹力度;进一步推进预算一体化系统建设,优化完善系统功能,提升预算管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深化全成本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努力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向政府债务、ppp项目等领域扩围拓展,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
三是筑牢财政运行风险防线,确保财政运行健康可持续。加强财经综合分析,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统筹研判经济运行、产业发展、外部风险等对财政运行的综合性影响,研究储备必要的应对措施,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预算、国资预算等“四本预算”顺利完成年度收支目标。保障基层财政安全运行,提高全流程监测能力,指导各区严格“三保”预算执行、库款保障各环节管理,压实各区预算审核、执行监测、监管责任;加大财力下沉力度,提升各区均衡调控能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强化政府债券管理,加强政府债务全过程穿透式监测和隐性债务常态化监测,对用债项目支出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双监控”;分类推进债务高风险区降低风险等级,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严肃财经纪律,主动接受人大监督。依法依规组织征缴各项税费收入,坚持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确保各项税费该征的征、该退的退;增强财税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政策知晓度,确保市场主体全面享受政策红利。严肃财经纪律,做好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推动实施联合惩戒,形成监督合力。加强审计查出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夯实被审计单位整改主体责任,督促区级和基层部门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加快整改、对号销账。主动服务人大代表,积极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全过程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及时向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推送相关数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听取并认真吸纳代表委员有关意见建议,作为改进财政工作、提升预算管理的重要参考。
五是着手启动2024年预算编制,为明年工作开好局奠定基础。做好2024年预算编制各项准备工作,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健全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做实部门项目库,强化预算项目立项必要性、方案可行性、成本经济性的论证,完善项目事前评估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提前开展2024年政府债券项目征集储备,加快债券项目立项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做实项目融资平衡方案,为债券项目平稳实施奠定基础。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进一步增强财政部门的使命担当,科学地研判经济形势的走势,认真谋划好财政工作,扎实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任务,确保完成全年“四本预算”收支目标,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