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4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北京市财政局局长 韩 杰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2024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24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求,加强财政跨周期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财政综合调控作用,努力推动财政收入量增质优、支出加力提速、政策提质增效、风险安全可控,全力服务保障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延续“增速稳、质量优”的良好运行态势。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我市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带动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81.6亿元,增长3.1%,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5.9个百分点;完成年度预算的53.6%,超时间进度3.6个百分点。全市地方级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6.2%,收入质量继续保持全国最好水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地方级税收收入保持增长态势,三大主体税种“两升一降”。上半年,全市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3002.1亿元,增长2.2%。其中:增值税完成1002.1亿元,增长6.1%,增幅较一季度(4.4%)提高1.7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完成929.6亿元,增长2.2%,增幅较一季度(-6.2%)提高8.4个百分点,主要是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收向好带动。个人所得税完成386.9亿元,下降5.1%,降幅较一季度(-2.6%)扩大2.5个百分点,主要受“一老一小”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纳税人综合所得年度汇算退税增加等因素影响。
二是重点行业支撑作用稳中有升,总体逐步恢复。上半年,7个重点行业财政收入完成2654.5亿元,增长1.6%,合计贡献全市收入的76.2%,较一季度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27.0%)、科技服务业(15.1%)在我市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高精尖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带动下,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较一季度分别提高6.5个、2.5个百分点。商务服务业(1.2%)在会展等商务服务活动逐步恢复拉动下,由一季度负增长(-4.5%)转为正增长。制造业(-11.9%)、金融业(-8.1%)、批零业(-0.9%)降幅较一季度分别收窄8.9个、1.2个和5.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4.7%)由一季度正增长(10.9%)转为负增长,主要是一季度一次性土增税集中清算入库规模变化影响。
三是持续涵养财源价值,提升财源建设“稳存量扩增量”质效。组织各区加强对重点财源企业走访服务,上半年各区走访近4800户企业,解决企业发展诉求2942项,已走访企业实现财政收入1435.2亿元,收入增幅(5.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加强对独角兽、数字经济、高新技术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精准服务,市区联动做好融资支持、应用场景等扶持培育,相关群体财政收入分别实现49.0%、23.9%、14.3%的高速增长。新设企业财政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市新设企业12.5万户,实现地方级收入13.6亿元,增长52.4%。
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靠前发力、加力提速,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工作协同,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加大政府预算、增发国债、中央转移支付等资金统筹力度,保持较高支出强度和较快支出进度,有效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做好重大改革、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保障。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55.3亿元,增长9.1%;完成年度预算的56.8%,超时间进度6.8个百分点,为近年来同期最快水平。
一是坚持把科技作为重点领域优先保障。上半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338.2亿元,增长7.0%,聚焦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攻坚,积极支持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点科技力量建设,推动实施全市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新一代信息通讯、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推进“三城一区”高质量建设,加强全方位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支持举办中关村论坛、北京科技周等重大科技活动。
二是做好民生普惠兜底保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半年,全市教育支出612.1亿元,增长3.3%,主要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办学保障条件,助力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支持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和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14.4亿元,增长9.3%,主要是支持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残疾人就近享受康复服务,落实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措施,支持企业稳岗扩岗等。城乡社区支出528.3亿元,增长5.6%,主要是支持地铁1号线支线、22号线等重点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加强城市运行保障。
三是加快推动灾后恢复重建。积极争取中央增发国债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快速核拨和资金管理机制,督促指导各区、各部门迅速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全市增发国债项目资金100%分配下达,有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减灾能力、城市排水防涝、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保障重点工程汛期前投入使用。
(二)其他三本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23.0亿元,增长50.2%,主要是我市加快土地供应进度,土地收入增长带动;完成年度预算的56.1%。支出1138.6亿元,下降5.0%,剔除今年国家调整债券项目审批政策等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34.9%,主要用于支持土地一级开发、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建设,有效拉动投资;完成年度预算的54.7%。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2.0亿元,增长16.2%,主要是2023年国有企业利润增长带动;完成年度预算的105.5%。支出16.1亿元,增长15.7%,主要是支持国企高精尖战略产业发展,推动国有资本优化布局;完成年度预算的30.2%。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258.7亿元,增长5.5%,主要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完成年度预算的49.7%。支出2254.8亿元,增长11.5%,主要是落实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调标政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等险种领取待遇人数增加,据实足额保障各项社保待遇;完成年度预算的47.4%。
二、上半年财政管理改革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聚焦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强资金统筹保障,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升政策工具效能,持续深化管理改革,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用好财政工具“组合拳”,助力首都经济回升向好
强化财政与经济的协调联动,重点围绕稳投资、促消费、助企纾困,提升财政政策精准性有效性。一是扎实推动扩大内需。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循环利用等5个领域,做好财政政策资金支持,推动产业、消费双升级。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向中央争取新增政府债券1126亿元,规模达到近年最高水平,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健康、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建设。制定城市更新奖励办法,激励各区加快实施城市更新。加强项目储备,积极向中央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不断扩大稳投资资金来源。三是助力企业纾困发展。通过落实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等举措,授予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403.7亿元,占全市政府采购合同总额近8成。落实扶持奖励政策,支持旅游、影视、会展等行业加快恢复。运用政策规定、案例警示、风险提示等正负面清单,严格落实财政政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二)强化财政政策资金统筹,推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领域,积极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统筹产业资金、税收政策助力创新发展。优化高精尖产业资金管理,通过“普惠支持 重点支持”,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选取10家试点单位,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为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供保障。成功帮助京东方等企业争取“进口环节增值税分期纳税”政策,助力先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力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撬动作用。2023年底以来,新设两批8支认缴总规模达千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为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效发挥财政资金作为“耐心资本”的稳定引导支持作用。其中:2023年底设立的人工智能等4支政府投资基金,已完成47个项目投资决策,实际投资38.9亿元;今年6月新设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新材料等4支政府投资基金,以政府先投带动社会资金敢投跟投。三是积极推进改革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落地“合作创新”政府采购方式,通过先订购研发服务、再购买研发产品,助力应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推动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聚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三)聚焦群众关心关切,持续做好民生保障
坚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一是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统筹部门预算、失业保险基金等资金,采取免除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发放求职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二是一体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文体事业发展。完善普惠托育服务财政保障政策,加强通学车市级资金保障力度,通学车服务范围扩展到8个区。启动第二轮研究型病房建设,支持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等顺利开办运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新建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07个,支持建设4家安宁疗护中心。推动长城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三大文化建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支持体育公园改扩建,丰富人民群众文体生活。三是提升城乡宜居水平。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支持老楼加装电梯、危旧楼房改建和适老化改造,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助力花园式示范街区、城市画廊等项目顺利推进。获批中央资金2亿元,支持平谷区创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四是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及早下达防汛资金和应急管理专项转移支付,支持防汛演练、物资储备、气象探测等防汛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安全生产资金,支持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统筹资金政策,支持完善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筑牢城市运行安全防线。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一是持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组织开展三年以上存量支出政策绩效评价,加快促进政策优化调整、提质增效。对331个项目开展预算评审,平均审减率16.9%,强化资金管理前端把控。二是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大额资金等重点预算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预算部门大额资金额度标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6项预算管理事项决策机制,全部纳入各区各部门党组“三重一大”集体审议范围,提升资金分配科学性规范性。三是稳步推进财政领域非现场监管。围绕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采购、代理记账机构等5个重点行业领域,探索建立数据比对、风险预警、“信用+风险”分级分类评估模型,及时发现问题提示预警,提升非现场监管质效。四是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承办全国和市两会建议提案395件,积极吸纳代表委员意见建议,推动办理成果转化。认真办理市人大“年审”“季审”意见,邀请人大代表参与财政事前绩效评估、绩效评价202人次,代表提出的212条建议全部予以采纳。
三、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前本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消费预期依然偏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财政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是部分重点支撑行业财政收入负增长。今年以来,金融业(-8.1%)受存贷款利差收窄、基金投资收益下降等影响,行业财政收入持续负增长;房地产业(-4.7%)剔除土增税清算因素,行业财政收入处于下行区间,随着本市持续优化调整房地产相关政策,后续收入趋势还需持续观察;制造业(-11.9%)受汽车、医药制造领域部分头部企业拉动作用减弱影响,行业财政收入下降较多;批零业(-0.9%)受社零总额低位运行等影响,行业财政收入增速自3月起转为负增长。重点行业稳运行还需加力提效。
二是支出保障压力不断加大。市属医院学校集中开办、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需求旺盛;做好国家新出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承办中非合作论坛等年中新增事项资金需求较多。下半年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大,收支紧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三是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有待提升。部分政策不够细化精准,政策合力和集成效应有待增强。个别部门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不够到位,部分区城市运行等成本管控仍需加强,标准参差不齐、项目重复投入问题依然存在。个别单位和区项目管理较为薄弱,存在预算申报“高估冒算”、预算执行效率较低等问题。部分“两重”项目、增发国债和政府债券项目支出进度偏慢,一定程度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发挥。
四、下一步工作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按照市委工作要求,在市人大依法监督下,增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处理好发展和民生、短期和长期、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促进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更加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一是更好发挥财政政策效能,推动首都经济稳中向好。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担保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服务高精尖及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发经济活力。增强财政与金融、产业、区域等政策取向一致性,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集聚效应强、乘数效应高、外溢效应好的领域,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系列政策落地见效,加强对培育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三大工程”等重点领域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保持基金投资强度,扶持高精尖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布局,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财源建设与“服务包”机制协调联动,做好优质潜力财源精准服务,提升财源转化成效。加强产业链财源建设,帮助各区查找产业链价值链短板,围绕“链主”企业延伸布局,在产业细分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培育更多更稳固的财源贡献点。
二是加大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聚焦保障重点领域事业发展。积极向中央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支持政策,加强“四本预算”、增发国债、中央转移支付等各渠道财力统筹,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持续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支持“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两区”建设、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完善重大国际会议服务保障机制。坚持绩效导向,加快存量支出政策绩效评价工作,推进支出政策动态优化调整、清理退出,实现存量支出政策闭环管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维度梳理民生政策个人补贴事项,加强分领域财政预算总量调控,做到民生投入既满足合理需求,又符合财政可承受能力。
三是不断完善财政治理体系,提升财政治理能力。按照中央精神,认真落实各项财税改革任务要求,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推进市和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逐步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区财政关系,增强各区高质量发展能力。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扩围提质,强化市-区-街乡镇三级成本绩效分析联动,提升部门绩效目标编制和自评质效,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建立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腾退空间统筹利用机制,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加强调剂共享等方式,提升固定资产盘活成效。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稳妥推进数据资产管理工作,探索数据资产化有效路径,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切实防范风险,筑牢财政安全运行防线。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巩固前期化债成果,加快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优化政府债务结构,科学合理安排政府债务规模,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建立健全库款流量预测机制,及时识别警示风险,保障基层财政安全平稳。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聚焦会计评估领域、预算执行等方面,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针对审计、财会监督等发现的问题,认真整改落实。自觉接受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座谈调研,认真吸纳有关意见建议,作为改进财政工作、提升预算管理的重要参考。
五是做好2025年预算编制,为明年工作开好局奠定基础。强化对预算编制和财政政策的宏观指导,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做好2025年预算编制各项准备工作,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健全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巩固强化“先谋事、后排钱”的预算编制理念,强化预算项目立项必要性、方案可行性、成本经济性论证,加强重点项目预算评审和事前评估。继续做好预算部门过紧日子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坚持“三保”优先原则,加强部门非财政拨款资金管理。强化政府债券项目常态化储备,做实做细专项债券项目收益与融资平衡方案,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储备质量,保障重大项目资金需求,提升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全年各项改革任务和预算收支目标,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以上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