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财政局-凯发官网入口

日期:2021-08-13    来源:北京市财政局

分享:
字号:        

 刚刚,2020年北京市级政府决算情况及202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已在北京市财政局官方网站及首都之窗官方网站“政务信息”栏目中公开。针对2020年市级政府决算公开有关情况,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韩杰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题一:请您简要介绍一下2020年市级政府决算公开的基本情况,公开的文件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答:此次公开的市级政府决算主要内容包括决算报告、决算草案、“三公”经费和机关运行经费情况说明、预算绩效管理情况说明等四部分。公开相关材料全面、真实、准确反映了市级2020年财政收支总体情况和各项财政改革管理工作。具体来看:

一是市级决算报告。主要是对2020年市级决算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报告,其中涉及到的决算数据,可以在决算草案中查找到详细的执行情况。2020年全市财政部门积极有效应对疫情严重冲击和外部复杂环境影响,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强化统筹,着力保重点、控成本、强绩效、促改革,为统筹首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市级决算草案。包含15套主表、9套附表,以及对应的文字说明。其中:主表反映了市级政府2020年“四本预算”决算、中央专项转移支付收支、市级基本建设支出、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决算等情况;附表报告了全市的“四本预算”收支决算、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及使用等具体情况,便于公众全面了解我市的政府决算情况。2020年市级“四本预算”均顺利完成,执行情况较好。

三是市级“三公”经费和机关运行经费决算情况及说明。主要反映了2020年市级“三公”经费和机关运行经费财政拨款支出的具体执行情况和增减变动原因。2020年,各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3.4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53.7%。

四是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的说明。主要反映了市级财政2020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和绩效评价报告。2020年,我市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深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直达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连续9年被财政部评为先进省市。

问题二:请问2020年市级政府决算公开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

答:与2019年市级政府决算公开内容相比,今年公开内容的变化主要有三点:

一是在报告中特别呈现了财政部门应对疫情的具体措施和“十三五”期间财政改革成效。结合2020年突发疫情情况,《决算报告》中突出了财政部门应对疫情的政策安排及预算执行特点,同时考虑2020年作为“十三五”收官之年,简要总结了“十三五”时期财政工作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效。

二是结合2020年新增中央直达资金情况,进一步丰富《决算草案》内容。在政府《决算草案》中增加了《北京市2020年度直达资金决算表》,全面反映了我市直达资金的使用情况,更好地借助社会监督的力量,促进用好直达资金,发挥财政资金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拓展财政绩效评价报告公开内容。《关于2020年预算绩效管理有关情况的说明》中,在延续上年做法,继续公开预算绩效管理总体工作情况、部分重点项目财政绩效评价报告的基础上,今年首次公开市民政局、市规划自然委等2个试点单位的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报告,以及校园室外运动场地改造、施工图审查等2个项目的成本绩效分析报告,更加全面地反映在市财政强化绩效管理的背景下,市级预算部门资金绩效管理及成本控制情况。

问题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北京市是如何做好疫情防控资金保障工作的?

答:2020年,北京财政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来抓,第一时间制定经费保障应急预案并预拨资金。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加快资金拨付使用,设立疫情防控专项资金池,构建部门预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金和市长预备费三级保障机制。配套出台了89项涉及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办法。市区两级累计安排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经费124.4亿元、积极争取亚投行首笔对华主权贷款14亿元,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坚实保障。疫情防控经费主要用于新冠感染者救治费用、市属定点医院临时运营补助、战备病房运维补助、医务人员集中隔离居住费用、核酸检测能力提升等方面支出。同时,制定疫情防控经费管理办法,做到简化工作流程和强化单位内控并重,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规高效。

问题四: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市2020年减税降费的情况,疫情冲击下,财政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答:2020年全年本市新增减税降费超2000亿元,涉及地方级收入近1800亿元。在巩固和拓展2019年减税降费政策成效的基础上,2020年市财政坚决落实国家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相关税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主要包括:一是增值税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重和疫情防控相关重点行业企业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全额退还疫情相关企业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下调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预征率。二是企业所得税政策,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新购设备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延长受疫情影响较重困难企业的亏损结转年限等。三是个人所得税政策,对相关医务人员临时性补助和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单位发给个人的医疗防护用品等免征个人所得税。四是进口环节税收政策,对进口防疫物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五是降低社保缴费政策,发布《关于做好北京市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延长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期限等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本市减免政策执行期限、具体适用对象、参保企业划型、减免流程等具体问题。

问题五:2020年直达资金在落实“六稳”“六保”、支持各区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市在直达资金管理上有哪些创新做法?

答:2020年,中央下达我市直达资金共计408.4亿元。除按规定预留特别抗疫国债资金59.6亿元作为机动经费外,其余资金全部于当年下达并形成支出,惠及企业5100余家,利民735万人次。市财政在加快预算执行,确保直达资金第一时间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基础上,持续规范直达资金使用管理,有效发挥直达资金在落实“六保”“六稳”中的作用。

一是建立“全链条”制度保障。出台抗疫特别国债管理办法、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直达资金用途、分配、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出台常态化监督、专项对账、绩效评价等全链条监督管理制度,做到直达资金使用管理有章可循;建立直达资金流向跟踪日常监控和重点监控机制,确保直达资金用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保基本保民生。

二是建立“全流程”管理机制。在直达资金从分配到支付环节上,市区两级财政部门采取无缝衔接,全链条、闭环式管理方式,确保直达资金分配使用安全、快速、有效。接到中央下达资金后,市财政在2个工作日完成资金分配报批;对直达资金进行单独标识、单独调拨,开启快捷拨付通道,直接支付到最终收款人;资金支出后,在3个工作日内将支出和惠企利民明细数据导入监控系统,规范直达资金运行;采取专题调度、按月通报、缩短采购周期、加快项目签订等方式,强化部门联动,加快执行进度,确保在最短时间内直达资金落地生效。

三是强化“全方位”联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中央地方联动、市区财政联动等方式,持续监控直达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16个区抗疫特别国债直达项目调查摸底;将直达资金监控嵌入2020年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监督检查,选取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等市级部门进行重点督导;配合财政部对8个区直达资金政策制定、项目实施、资金兑付等内容进行调研督导,确保直达资金规范、安全使用。

四是突出“全过程”绩效管理。为加强直达资金绩效管理,市财政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直达资金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通知》,从直达资金绩效目标设定、项目实施进展,以及落实惠企利民政策的实际效果等方面,开展直达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评价,促进直达资金精准高效使用,确保惠企利民政策落地生效。

问题六:近年来,财政部门一直强调政府过“紧日子”,请您介绍一下2020年度“三公”经费和行政单位机关运行经费的具体情况?

答:2020年,各部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3.4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53.7%,主要是我市坚持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和防疫的各项工作要求,严格出国人员管理,从严控制公务接待规模和接待标准,增加线上办公,严格公务用车购置,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管理,相关费用进一步压缩。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682万元,比年初预算下降95.4%;公务接待费201万元,比年初预算下降93.3%;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3.3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40.5%。

2020年市级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机关运行经费42.4亿元,比上年决算减少2.2亿元,主要是各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成本,从严从紧控制行政支出。

问题七: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是北京市的创新举措,请您介绍一下2020年以来相关工作有哪些进展?

答:近年来,我市持续以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降低政府施政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就是在公共管理中借鉴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突出目标质量导向的新型预算资金分配与管理模式。自2018年启动教育、养老等两个领域试点工作以来,我市围绕重点支出领域,不断拓展改革范围,将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的理念、方法深度嵌入预算管理全过程。经过几年的试点探索,改革成效显著,制定了一套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了一批以成本数据为基础的定额标准体系,既“控标准”,又“控盘子”,形成定额标准89个,2019-2020年两年成本控制预算安排减少139亿元;形成了一系列基于定额和质量标准相匹配的财政补偿新机制。

2020年以来,我市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延伸到行政运行、政府投资、公用事业、政府投资基金、市对区转移支付等多个领域。行政运行领域,已印发《北京市市级党政机关课题经费管理办法》,完成经费核减1.5亿元,压减幅度达45%。公用事业领域,明确地面公交、供热等公用事业领域补贴范围,重新核定补贴标准,有效遏制补贴快速增长态势。政府性投资建设领域,强化政府投资全口径、全周期、全过程管理,完成市级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成本管控综合绩效分析报告。政府投资基金领域,已完成对全市26支政府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价,从基金机构布局、基金治理结构、基金运营管理及基金管理效能四个方面提出完善管理建议。市对区转移支付领域,完成对16个区2019-2020年市对区转移支付执行情况的摸底调研和深入分析。

问题八:近年来在ppp模式的推动下,很多重大项目相继落地,请您介绍一下当前北京市ppp模式的开展情况?

答:近年来,我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有效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提高了公共产品供给效率。2020年,市财政局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按照“规范、高质、持续”的发展主基调和绩效财政导向,继续推进我市ppp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一是提高项目储备效率。2020年完成京雄高速、工体改造等重大项目论证,研究存量项目转化,做好项目储备,为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创造基础条件。二是完善ppp制度管理框架。落实财政部ppp项目绩效管理操作指引,并提出我市具体操作措施。印发ppp项目合同示范文本,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支撑。三是规范项目运行管理。严把“入口关”,对新入库ppp项目开展联查联审,全面核查入库项目关键信息的规范性、一致性,提升入库项目质量;把好“运行关”,加强示范项目管理,定期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核查,强化示范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严把“监管关”,组织开展项目规范性检查自查、政府隐性债务排查等工作,防止ppp模式异化。四是优化ppp发展环境。开展ppp专题业务培训、印发工作手册,加强对ppp理念的宣传推广,便于相关人员准确把握政策,使ppp逐步从“概念”走向“实践”。

截至2020年底,我市纳入财政部ppp管理库的项目共计73个,总投资2249.5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522.7亿元,涉及交通运输、垃圾污水处理、生态环保、体育等10个公共服务领域,项目落地率为91.8%,居全国第一。此外,从示范效应情况看,轨道交通新机场线、兴延高速公路、冬奥会国家速滑馆等项目已成为行业领域内采用ppp模式的重要参考案例,初步形成了模式能复制、经验能推广、程序能借鉴的示范效应。

相关解读
网站地图